有的同學將閱讀對于語文的重要性嚴重異化,加上主觀上的惰性,更愿意閱讀,不愿意做題。這一做法是絕對錯誤。只有保證足夠的訓練量,才能談到做題的效益。在準確地把握住基本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做一定量的練習是必要的。對于中等難度的題,尤其要講究做題的效益,做題后有多少收獲,這就需要在做題后進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題所用的基礎知識、思想方法、為什么要這樣想、是否還有別的角度和標準、這里的分析方法與解法在解其它問題時是否也用到過……這樣,你就會得到更多的經驗和教訓,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將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終生學習。另外,就是對題目,我們不能只局限在會做上,還應高度重視表達的準確性和解答的完美性,大家恐怕都有過考試時覺得答得都不錯看到分數很受傷的經歷,這其實就是你平時只求做對不求做好的后果。
二、臨時抱佛腳
有些高中生會根據初中的經驗,認為初中三年僅靠初三一年的努力甚至一個學期的努力就能考得不錯,那么,到高三再沖刺也不晚,考個本科應該不成問題。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高一高二不少同學的學習態度都較為懶散,考試前仍耍小聰明,靠臨時抱佛腳。這種想法千萬要不得,高中階段的學習與初中有很大差別,當同學突然覺醒到這個問題,再打算努力時,往往為時已晚。
高中三年共六個學期,每個學期學習的容量都很大,每一門學科在知識量上都較初中有較大的增長。同時,高中教材難度較大,課堂教學內容多,老師上課的進度都比較快,這對同學們的思維理解接受能力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就以語文學科為例,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并不多且篇幅都較短,中考也有著較為明確的要求。而高中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及名言警句數量明顯增多,篇幅也都較長,背誦起來確實不容易。再加上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文言實詞、虛詞不下百個,這些都大大增加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只要沒能跟上高中學習的節奏,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臨時抱佛腳的小聰明想都不要想!
語文學習更是是慢功細活,靠的就是平時的日積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沒有耐心、沒恒心只靠臨時抱佛腳是學不好語文,成就不了高考的。
三、嚴重依賴語文教師
大家基本上從小就養成了在家靠父母、上學靠老師的習慣。初中時,只要有不會的問題就去問老師,甚至老師追著你問會不會,應該說初中老師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值得敬佩。但這也種下了你不善于獨立鉆研的種子、養成了你學不好就怨老師教不好的偏頗觀念。高中語文老師更多的是引領,學習全靠你自己。你不可能永遠在別人的呵護下生活,要知道自己的最大指望就是自己。不要一遇到問題就去問別人,自己先努力思考尋求解決,你會發現你的大部分問題其實是自己可以解決的。真想不出了再去問,再去問老師,翻答案。
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師的“教”不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只能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求理解,才能逐漸達到“自會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圖靠老師講得好、深、透,學生只管默默聆聽、記憶就學好語文,這種想法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做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自奮其志,自求其通,是一條極重要的語文學習規律。
四、輕視課堂與課本
有的孩子認為語文學習的內容太寬泛,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考是大學教授命題,不是像中考學什么考什么,不考課文,因此課堂學習不重要,課本不重要。沒必要下這么大力氣學在課堂上和課本中。
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既是知識的考核,更是能力的考核。高考語文考查的是基礎知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三大部分,也就是說能力更為重要。回顧我們學習語文的過程,從字開始,然后是詞、句,再然后是一篇篇的課文。課堂和課本要求掌握的內容和高考是一致的,很多狀元的經驗證明著課堂才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系統提升的重要途徑。
其實,數理化的高考也不會出現課本上的例題,而語文的課文,正是語文課程的例題。看到課文,先不要看手上的教輔材料,自己先讀、查查詞典,試著分析一二,然后再看輔導資料、上課認真聽講;這樣才能真正學到通過課文這個例題語文課程給我們的思想方法、分析技巧和表述規范。